近日,202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赛果揭晓,ZJUI本科生又传佳绩。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刘礼杰,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周琦深、邱越(排名不分先后)组成的团队获得了大赛特等奖提名(Finalist,F奖)。202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章铂霖、方嘉豪,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王惜墨团队,2019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魏嘉豪、陈炫宇,2020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池昊哲团队,201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童霖杰、许可、胡家润团队,2020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李子盈、袁悦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夏琪容, 2018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潘波,机械工程专业张楚沁, 主校区 黄莳楠五个团队均获得了大赛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M奖)。
周琦深、邱越、刘礼杰:F奖 袁悦茗、夏琪容、李子盈:M奖 胡家润、童霖杰、许可:M奖
王惜墨、方嘉豪、章铂霖:M奖 王惜墨、方嘉豪、章铂霖:M奖 潘波 张楚沁 黄莳楠:M奖
今年的比赛共有全球10053支队伍参赛,获得F奖的队伍共284支,获得M奖的队伍共697支。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一项国际级的竞赛项目,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是一个基于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资源、生态、医学、安全等众多领域,每年有包括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队伍参加。竞赛要求三人(本科生)为一组,在四天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
此次获得F奖的刘礼杰、周琦深、邱越团队,选择了非常有挑战性的B题。该题以2020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特大山火为背景,要求参赛队伍设计一个“无人机+中继器监测”的数学模型,以监控火情,并根据以往数据对未来十年的火情进行风险评估,优化模型,增强其应用性和推广性,赋予其环保意义。
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他们没有慌张,从容迎接这场长达100小时的鏖战,日以继夜的不断开展讨论和修改模型。他们通过分工协作,发挥各自所长,相互督促帮助,扛住压力,完成了题目分析、数据收集、模型建立和实现等一系列工作,并最终在最后一天三点成功完成了长达24页的英文论文。
比赛时间只有四天三夜,但他们小组的备赛时间却有整整一个多学期。大二上学期,他们就完成了组队和赛前知识储备工作。期间,他们三人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待一起,他们自学了层次分析法、时间序列模型和粒子群算法等数学建模内容。这些内容也得以在本次比赛中灵活运用,发挥了较好的效果。比赛前一周,他们三人更是将状态切换为“备战模式”,全天候在校内为比赛做最后准备。
(以上为论文模型节选)
“ZJUI优质的教学和特色课程,尤其是大一的英文写作课,为我们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我们在此次英文论文写作中能不断开拓新的写作思路。”谈起获奖,他们除了惊喜,更多是感谢,感谢自己和队友的坚持,感谢指导老师ZJUI兼聘教师黄科杰的付出,也感谢学院的支持和培养。
“ZJUI优质的教学和特色课程,尤其是大一的英文写作课,为我们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我们在此次英文论文写作中能不断开拓新的写作思路。”谈起获奖,他们除了惊喜,更多是感谢,感谢自己和队友的坚持,感谢指导老师ZJUI兼聘教师黄科杰的付出,也感谢学院的支持和培养。
在今年大赛前,校区学生会组织了美赛经验专场分享会,并推出了若干经验分享微信推文,邀请历届获奖学生分享宝贵的参赛经验。因为良好的竞赛氛围,很多大一新生一进校就听说了这个比赛,并立志要参与比赛。他们主动寻找队友和指导老师,自主学习,积极讨论,攻坚克难,按计划为参赛作了充分准备。学院Thomas Honold教授、Klaus Dieter Schewe教授、Wee-Liat Ong副教授等多位专聘、兼聘教师每年都义务地承担起了指导老师的工作,带领和辅助学生团队参赛。他们不断与同学们保持沟通,耐心引导同学们创造与发现最优解。
连续四年耀眼成绩的背后,除了学生的不懈努力和指导老师们的辛勤耕耘外,ZJUI和国际校区也对美赛参赛团队给予了鼎力支持。今年比赛时间原本已是寒假期间,但学院考虑同学们参赛的特殊要求,积极沟通,灵活安排,严格监管,为同学们创造了留校线下合作的机会。
(图 陈圣伟 参赛团队提供,图文编辑 张旖,责任编辑 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