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05/14/2019

5月12日下午,作为“‘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之一,国际校区“拥抱压力”心理健康工作坊暨春夏学期心理委员培训在校区图书馆多功能厅顺利举行。国际校区兼职心理咨询师、嘉兴市安定医院医生、卫生部中级心理治疗医生李杨老师受邀前来,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自我疗愈”的快乐团辅。

“李杨老师热情而富有活力,团辅一开始她就让大家撤走了所有桌子,并表示此次团辅将以游戏和互动为主”,这是李杨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初印象”。在李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探索。经过三个阶段的自我探知和分享交流,同学们渐渐体会到“拥抱压力”的思维妙处。

 _MG_8521(1000).jpg

 _MG_8597(1000).jpg

“和组内同学分享一下关于你名字的小故事”,这是李杨老师给出的第一个“任务”。她以自己的名字为例,分享了自己找到性格中性别特质“平衡点”的经历。在李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开始畅聊自己名字的“秘密”,现场欢笑声不断。“我长大后才发现,竟然自己的姓名与某小说中的女主姓名完全一致”“我的名字拼音首字母正好与KFC的顺序相反”……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用最亲近的方式分享自己名字的秘密,来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从最初面对面的羞涩,到逐渐升温的气氛,越来越多同学乐于分享,并在分享的过程中收获对自我“初心”的深入了解。

 _MG_8654(1000).jpg

跟着李杨老师的提示,在一张写满人生价值关键词的纸上,一步步筛出自己最在意的那个词,你纠结吗?同学们面临的第二次自我探索,便是筛选出当下自己心中最在意的东西。在删减的过程中,同学们或果断或犹豫,但当纸上剩下最后一个的时候,大家都露出豁然开朗的笑容。在分享交流中,同学们更加明确了“我要什么”的答案。在最后的团辅效果反馈中,这一向内探索的过程直接导向同学们思维的转变,许多同学开始反思不规律的作息,亦或是开始追求健康、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

 _MG_8665(1000).jpg

_MG_8683(1000).jpg

从思维到行动的转化可能比较漫长,但重在体验和感悟。李杨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其中一种实践方法,通过将要做的事从意义、快乐和优势三个方面进行解剖,取三者交集,可以发现将来“我要做什么”。通过从外到内的寻找,同学们拨开迷雾,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我要早睡早起”“从现在开始,让自己活得更快乐”……同学们的能量电池再次蓄满,动力十足。

部分心理委员在体验完全过程辅导之后,开始思考如何帮助身边的同学找到专业学习的自信,做好学业规划,并与李杨老师交流了心理助人的方法和技巧。

 _MG_8689(1000).jpg

_MG_8720(1000).jpg

同学们在较强的学习任务和较紧凑的生活节奏之下容易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导致自我迷失,抑或是停留在原地无法出发。“我是谁”“我要什么”“我要做什么”,,李杨老师用这三个问题带领同学们踏上自我发现的旅程,引导同学们发觉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能量支撑,让同学们能够“拥抱压力”,再次扬帆起航。

(文/王未凡、陈晶妍 图/王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