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侦军
毛侦军,男,2013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在浙江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3月起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合成方法学及有机分析。
毛侦军,男,2013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在浙江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3月起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合成方法学及有机分析。
刘占祥,副教授,现为浙江大学理学部化学系教师。2002毕业于浙江大学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2-2004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后。2004年起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9-2011年在美国Texas A&M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和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
主要科研项目有:
1、酰肼聚合物试剂参与的杂环化合物的固相合成,浙江省教育厅
2、水溶性近红外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可见光促进的钴催化有机合成反应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4、碳氢键活化反应构建硼氮化合物及其性能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现任浙江大学化学系副教授。他在1992和1995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在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现主要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 主要研究兴趣为清洁能源的转化和储存,包括:1.稀土功能薄膜材料的电沉积制备及其能量上/下转化性能;2.半导体薄膜的电沉积制备,外延生长及其光电化学性能; 3.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应用。 已在J.Phys.Chem.B,Chem.Mater., Appl.Phys.Lett., Crystal Growth & Design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曾秀琼,女,1968年1月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讲了无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化学生物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I、Analytical Chemistry和General Chemistry Lab等课程;荣获2015年浙江大学优质教学一等奖。
科研方面,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教学研究方面,近年来主持10多项浙江省教育厅、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化学系等教学改革项目,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教学论文几十篇;主编《化学生物学实验》和《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分册》等教材;参与编写《分析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基础实验》等教材;在全国高校教学研讨会做口头报告10余次。
2016年美国年度教授
UIUC物理教授
UIUC物理系本科生副主任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A.P. Sloan会士
NSF主席教员会士
admin 在 提交
教育经历
2005年和2007年分别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2013年1月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3年2月-2015年6月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 博士后研究员
2015年6月开始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工作,聘为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获奖和荣誉
2012年获得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王敏,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发文学者。王敏老师2003年8月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一直承担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分析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微流控分析系统在生物、医学、环境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包括微/纳流控生化分析,芯片加工,纳米材料,微型电化学传感器等。连续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纳米材料的合成和修饰、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分析、高分子芯片加工、微纳流控、单细胞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先后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8项。
陆璇辉,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光学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3年获浙江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多年来承担了4门本科生和3门研究生的课程。主持承担了国家高科技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重大项目、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和省部级项目30多项。1991年赴德国基尔大学访问研究一年。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流访问。2006年8月-10月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访问研究。199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995年获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获浙江省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1990年获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被选入浙江省学科带头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红外与激光工程》杂志编委。目前主要冷原子物理及其应用,激光量子操控,光镊和光束变换等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论文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张剑波教授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87年12月获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1月留校任教。自1983年起从事格点规范理论的解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是国内最早进行格点规范理论数值模拟研究的学者之一。曾负责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格点规范和高温超导理论中的拓扑问题》。1990年以后,曾转向高温超导,统计模型,神经网络,以及短时临界动力学的研究。1993年至1994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进行人工神经网络的合作研究。1996年后,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胶子球的研究》主要成员重新开始了格点规范理论的数值模拟。1998年至2000年,赴美国Kentucky大学物理系合作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2000年10月后,任澳大利亚Adelaide 大学研究员,在格点指标定理,真空的拓扑性质,夸克传播子,重子的质量谱和形状因子,非微扰重整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2005年6月重返浙江大学任教。